/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报告题目:微流控3D打印技术构建动态仿生血管支架及其用于骨组织再生的研究

报告时间:2022年3月2日(周三)下午14:00

报告地点:3号楼307会议室

报 告 人:王小成 博士


简介:王小成,国科温州研究院赵远锦课题组博士后。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得材料学工学博士学位;自2020年11月至今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在站博士后。博士期间曾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中国科学院、国家863计划等多项基金项目,博士后期间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0批一等资助。研究方向为生物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材料,通过微流控、三维打印、静电纺丝、化学合成等多种方式,设计和构建功能型生物活性材料体系,并系统探究其理化性能和体内外生物学效应。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10篇论文,包括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Letters、ACS Nano等国际知名期刊,合作发表10篇论文,申请8项专利(已授权3项)。
 
摘要:骨组织工程支架在治疗骨缺损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3D打印是制造仿生结构骨组织工程支架的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然而,目前报道的支架大多由实心基元组成,且缺少动态响应性,不利于新生血管和骨组织的长入。我们提出采用微流控联合3D打印技术的策略,制备一种动态响应性仿生血管支架,用于加速血管生成和诱导骨组织再生。该仿生血管支架的中空通道结构是基于嵌套式微流控芯片,通过整合3D打印技术,实现对三维支架的宏观形状、通道尺寸、仿生动态响应性能及骨组织再生活性的有效调控。在具有热响应性的水凝胶支架基质中,引入兼具成骨活性和光热响应性能的黑磷材料,赋予其近红外光响应性的可逆收缩/膨胀性能和促成骨活性,从而获得具有动态响应性仿生血管通道的骨组织工程支架。这种动态仿生血管通道结构,能有效促进新生血管和骨组织向支架内部生长,进而加速骨缺损愈合过程,在骨组织再生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支架的构建策略也可为其它血管化组织再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上一篇: 荧光分子开关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下一篇: 基于光响应性溶胶微滴的数字PCR技术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