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磁共振成像造影剂及其肿瘤诊疗应用

报告时间:2022年10月8日(周六)下午14:00

报告地点:3号楼307腾讯会议752744193

报告人:沈折玉 教授

邀请人:戴利雄 研究员


简介:沈折玉,教授,博导,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日本群马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2019年8月加入南方医科大学,被聘为三级教授和博导。已发表SCI论文89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100),所发表论文已被正面引用7000余次,H指数=46。已申请国际PCT专利4项、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6项(其中1项已转化)。先后获2017年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2021年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担任中国抗癌协会CTC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第三届节委员会介入医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学组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分子影像分会常务委员、期刊Biosensors(ISSN 2079-6374,IF 5.743)客座编辑。

摘要:磁共振成像(MRI)因其较强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对肿瘤治疗过程的实时监测评估至关重要,可为肿瘤治疗效果评价和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MRI造影剂可显著提高MRI对比度和灵敏度。几十年来,基于钆螯合物的T1造影剂一直主导着MRI造影剂的市场。然而,仍有一些问题限制了其应用,即肾毒性、脑沉积、非特异性和低纵向磁豫率(r1)。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我们发展了一系列T1造影剂,如:超小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ES-MION)、点式核壳型铁钆复合纳米粒、极小氧化钆纳米粒、有机钆纳米粒、大分子钆螯合物等,无肾毒性和脑沉积风险,可用于肿瘤的高对比度T1加权MRI成像。为进一步提高肿瘤MRI成像的对比度,我们提出了一种反对比度MRI(CC-MRI)的新概念,即CC-MRI造影剂在正常组织呈现暗信号(即T2信号)或亮信号(即T1信号),但在肿瘤组织呈现与之相反的信号,从而大大提高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MRI对比度。在上述MRI造影剂的基础上,我们还发展了一系列肿瘤诊疗用纳米材料,实现了MRI引导的肿瘤高效治疗。

上一篇: 可积系统杂谈
下一篇: Controlling Cell Motion and Microscale Flow with Polarized Light Fiel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