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用于克服细菌和癌症耐药性的高分子聚合物组装体
报告时间:2021年9月1日(周三)下午14:00
报告地点:3号楼307
报  告  人:刘勇 研究员

简介:刘勇博士研究领域为具有生物活性的高分子材料设计、合成及自组装及其在克服细菌/癌症耐药性方面的应用。南开大学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双博士学位。2019-2021在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任副研究员,2021年入职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任研究员。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2篇,中科院分区一区论文18篇,总影响因子超过300,总引用次数超过1100次(据google scholar),撰写英文专著3章;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项,其中2项获授权证书;主持省部级以上基金4项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重大科研项目1项;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上做英文报告近10次,作为分会主席主持国际会议两次;受邀为国际期刊审稿近100次,其中包括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和Materials Horizon等国际知名期刊,2017/2018年两次被Elsevier出版社评为优秀审稿人称号;担任Frontiers in Chemistry, 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Materials等杂志客座编委。

摘要:目前,小分子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但病灶组织会对药物适应性地产生耐药性。产生耐药性一个重要原因是病灶部位存在的天然递送屏障会阻碍药物的进入,并主动排出已进入的药物,或引起药物活性降低,从而显著降低药效。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卫生健康、食品安全和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预估,到2050年,每年因耐药病原体造成的死亡人数将超过两千万人。因此亟待发展安全、高效的纳米递送载体来克服病灶组织耐药性,提高药效,并减少药物脱靶带来的毒副作用。高分子聚合物纳米载体通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易于制备和功能化等优点,因而常被用于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然而体内多层次的生物屏障严重制约了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的递送效率,并且细胞层面的耐药机制也极大地削弱了药物的治疗效果。刘勇博士近5年的研究工作针对药物递送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突破药物递送屏障,解决药物递送的靶向性、药物按需释放问题,通过分子维度调控,发展新颖的病原细胞消融机制,最终克服细胞耐药性。

上一篇: 基于交叉学科思维的创新生物材料研究
下一篇: 软物质热超构材料